盤錦:綠葦紅灘錦繡畫卷
20年過去,盤錦大地上“錦繡”繁多,綠葦紅灘、稻浪金風,海鳥歸巢,構成一幅絢爛多彩的生態畫卷。
初冬時分,遼寧盤錦,火紅的堿蓬草一團團,一簇簇,抱成團,連成片,由近及遠舒展開來。微風穿過蘆葦的寂靜,戲水的鳥群在愜意地展翅、滑翔。
盤錦地處遼河入???,河海相融,水天潔凈,擁有2496平方公里的濕地,300余種鳥類在此棲息、繁衍。2022年,盤錦成功入選國際濕地城市。
2002年,盤錦首次提出生態建市,把濕地留在身邊,讓候鳥有家可歸,全力推進經濟發展“向綠而行”。20年過去,盤錦大地上“錦繡”繁多,綠葦紅灘、稻浪金風,海鳥歸巢,構成一幅絢爛多彩的生態畫卷。
把濕地留在身邊
秋日,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上,游客三兩成群,閑游漫步。遠處,被堿蓬草染紅的沿海灘涂接連成片,浩瀚的大海與之相擁,留下一道銀白色的弧線。
曾幾何時,這里的濕地并非完全安然無恙,也面臨“失地”風險。8萬畝灘涂變成養殖場,人的口袋鼓起來,堿蓬草卻不見了,城市和濕地走在發展的兩極。
21世紀初,這種矛盾愈發尖銳。天然植被大面積損毀,鳥類棲息和覓食的面積大量縮減,部分灘涂的殘餌、殘藥、化肥和排泄廢物接連成片,如同濕地發出的哀號,亟待救援。
轉機發生在2002年,盤錦提出“生態立市”發展戰略,編制并嚴格執行濕地保護規劃,劃建了各類自然保護地,把濕地“關起來”,管起來。
南小河濕地是世界珍稀鳥類黑嘴鷗的主要棲息地之一。2004年起,盤錦在這里建設了9100畝全封閉管理的繁殖地,最大限度減少人類對水鳥棲息、繁殖的干擾,并定期展開環境巡查、鳥類觀測、保護救助,讓濕地成了鳥的樂園。
20余年間,盤錦市已經完成《盤錦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從點到面,將包括保護區和重要濕地在內的,共計1091.7平方公里劃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
為濕地劃定紅線是第一步,最難的還在于保護,如何讓被傷害的濕地修復如初。
2015年前后,盤錦陸續開始實施“退耕還濕”“退養還濕”工程,推動過程中為了保證養殖戶的利益,盤錦市實施“一戶一策”,對到期退出的養殖戶補償一定的轉產費,對生活困難群體給予精準救助。
截至2021年,盤錦實現598戶養殖業戶全部退出,恢復濕地8.59萬畝,恢復自然岸線15.77公里,造就了全國最大的“退養還濕”單體工程。
盤錦還積極組織實施堿蓬草修復工程,聯手專業科研院所,開展紅海灘濕地修復試驗研究,加大堿蓬草修復工程投入力度。
功到自然成。在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紅海灘的面積2018年只有2000畝,2022年就達到了2.2萬畝,4年間增加了10倍。
如今,保護濕地已經成為盤錦城市發展的共識。在遼河油田,2019年起陸續關停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的生產設施。
在市區,當地“引濕入城”,利用城市中自然和人工形成的溝渠、坑塘、河流水系,推進城市濕地水系連通與利用,建設了80余處城中濕地。
穿行于城市街道,隨處可見郁郁蔥蔥的樹,清澈的湖水交錯分布,飛鳥來往、樹木成林。人們在此閑坐垂釣,露營小憩,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尋找一方寧靜。
生態好了,當地旅游經濟也迎來紅利期。紅海灘國際馬拉松賽、動力傘大賽、帆船拉力賽等一系列活動吸引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2021年,盤錦市共接待游客298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2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7.6%、15.1%。
鳥兒為什么這樣多
傍晚,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一群人工飼養的丹頂鶴在原地張翅、停留、踱步,準備試飛。
“它們在判斷風向?!壁w仕偉站在一側,靜靜地觀察著丹頂鶴的一舉一動。在作響的風中,一只只丹頂鶴就地疾行,風勢灌滿了羽毛,振翅高飛,最終消失在天邊。
50歲的趙仕偉已經在保護站工作了29年。1997年起,為了照顧幼鶴,他常常不分晝夜,很少回家,婚禮是在鶴站辦的,蜜月也是在鶴站度過的,一年在單位得住200多天。在他的努力下,已經有數十只人工飼養的丹頂鶴被放歸自然。
在趙仕偉看來,郁郁蔥蔥的蘆葦,紅似彩霞的海灘是盤錦濕地的底色,真正更讓人動容的是這塊土地上棲息、遷徙的各類野生動物,它們冬去春來,不知疲倦,見證著這片土地的蛻變。
黑嘴鷗是世界瀕危鳥類之一。長期以來,由于筑堤造田,漁業捕撈等,濕地大量流失,黑嘴鷗種群數量逐年減少。20世紀90年代初,全球黑嘴鷗可觀測到的數量僅有2000余只,盤錦是最大的繁殖地,種群數量也只有1200只左右,長此以往黑嘴鷗將面臨滅絕的風險。
5月5日,在盤錦市遼河口濕地南小河黑嘴鷗繁殖區拍攝的黑嘴鷗(楊青/攝)
1991年,當地媒體人劉德天自發組織起黑嘴鷗動物保護協會,開始為保護黑嘴鷗四處奔走。2010年,一家企業準備在30萬畝灘涂上開發海參養殖場,劉德天依靠盤錦市環保部門阻止了這一行為;為了讓黑嘴鷗吃得好,保護協會組成專家團隊技術攻關,孵化出黑嘴鷗的食物沙蠶苗。
為保護黑嘴鷗,盤錦市政府從1993年就專門安排410萬元試驗性地建設了人工繁殖島,2004年成立南小河管理站,建設總面積為9100畝的繁殖區,逐步升級對黑嘴鷗的保護。
30多年來,呵護黑嘴鷗已成為盤錦廣大市民的自覺行動,目前黑嘴鷗保護協會有4萬多名會員,有的市民一直主動關注、救治受傷的黑嘴鷗;有的企業把自家辦公室發展為黑嘴鷗環保教育基地;有的志愿者自發到灘涂清理海洋垃圾……
如今,黑嘴鷗的數量從20世紀90年代的千余只增長到目前上萬只,每年春天都飛到這里,自由地覓食、嬉戲、休整、繁殖。
在遼寧盤錦,棲息著各類野生動物477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8種,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中的重要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在這里,關于人與動物共同守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在盤山縣三道溝海域附近,每年有100多只斑海豹在此休養棲息。為了守護斑海豹,當地在這里設立了保護站,漁民也主動讓出了自己的部分作業區域,供斑海豹休憩。
“2021年,我們共救助了7頭斑海豹,其中有3頭斑海豹具備獨立生存能力,已被放歸大海?!北P錦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漁政執法大隊大隊長王曉波說,最近幾年,前來三道溝海域附近棲息的斑海豹越來越多,2022年保護站觀測到的數量超過250只。
2022年,盤錦市觀測到的鳥類達300余種。人和自然,在一次次守護、抉擇、接力中,譜寫了一曲曲生態的贊歌。
鹽堿地“種”出大產業
盤錦屬于退海平原,地勢低洼,曾被稱為東北的“南大荒”,這里的土地由于先天的鹽堿屬性,不利于作物生長,長不出好莊稼,更“種”不出大產業。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盤錦地區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灌排配套工程、標準化條田,通過“泡田洗鹽”降低土壤耕層的鹽分含量。
游巧元在盤錦生活了一輩子。他回憶那時開荒挖水田的日子,天還沒亮,家家戶戶扛著鋤頭、拿著干糧去挖渠開田。寒冬臘月的時候,地都凍半米深,人們就用釬子和撬棍,連刨帶撬,硬是將凍土刨成塊,再一塊塊把凍土塊運到低洼的地方。
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奮斗,盤錦通過排鹽降堿、改土培肥,探索出因地制宜的水田灌排水標準和合理的渠系布置方式,讓“南大荒”變成了“米糧倉”,在鹽堿地上種出了最美的稻花。
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凱地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民在收割水稻(楊青/攝)
10月初,游巧元走在田埂上,稻花香四溢,金黃的稻谷連成一片片金色的海洋,豐收在望。稻田兩側,時不時傳來河蟹“沙沙沙”的爬動聲或“吱吱吱”的吐泡沫聲。
“今年的水稻長得好,河蟹賣得也火?!庇吻稍f,2022年他承包了500余畝水稻,水稻畝產1500多斤,河蟹40多斤,每畝地的收益在3000多元。
一方稻花,富了百姓,也興起了大產業。在盤錦稼穡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內,一箱箱剛剛加工好的有機生態蟹田大米被快速打包裝箱。這里,每年有2000多噸高品質盤錦大米,銷往全國各地。
在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企業負責人李曉東正帶領他的科研團隊進行科技攻關。1990年起,李曉東從組建河蟹開發增殖站,到攻破河蟹人工育苗技術難關,30多年來,他開創了“公司+農戶+基地+服務站”的經營模式,帶動了當地上萬名農戶致富增收。
在盤山縣胡家河蟹批發市場,每到河蟹收獲的金秋時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萬河蟹經銷商云集于此,將大批的河蟹銷往全國各地。目前,河蟹市場共有銷售網點280家,河蟹經紀人3500余人,年交易量達4萬噸以上,交易額約為6億元。
目前,盤錦市在建和投產投資5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項目15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93家,帶動農戶17.8萬戶。全市“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已形成。
鄉村美起來富起來
鐵鍋燉魚、魚塘垂釣、葦塘觀景……國慶假期,盤錦市大洼區趙圈河鎮興盛村內十分熱鬧。
“這幾天我們房間全部客滿?!迸d盛村葦海鄉舍老板薛金來興奮地說,“興盛村靠近紅海灘,環境優美,越來越多人選擇來這里休閑小憩?!?/span>
近年來,盤錦市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環境整治讓鄉村更宜居,產業興旺讓生活更富裕,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
走進盤錦市大洼區大堡子村,村里綠樹成蔭、黛瓦白墻,每家每戶門前都種植著各類花草果樹。除了潔凈,村里的各類服務設施也十分豐富,村民廣場、5G網絡、新能源車充電樁……
大堡子村村黨支部書記劉磊說,前幾年,村里黨員干部率先行動,帶領村民們,負責自家門前凈化、綠化、美化,廁所、灰堆、柴草堆、雜物堆等全部進院。市里還給了資金,大規模修建污水、燃氣管網,實現了供水、燃氣入戶。
在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田家鎮大堡子拍攝的已經修好的柏油馬路(楊青/攝)
“村里住的比城里還舒服?!眲⒗谡f,現在村里通了燃氣、自來水,隨時能洗熱水澡,而且超市、文化廣場、澡堂、衛生室、理發店等設施樣樣俱全。
鄉村美起來,引來了許多“大雁”回歸。郭佳明2015年從沈陽農業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大堡子村創業,研究改良了堿地西紅柿種植技術。
最開始,郭佳明種植堿地西紅柿,支持者并不多。當地鹽堿地居多,一年四季村民只能種水稻,誰都沒想過還能建大棚,種經濟作物。
決定創業后,他與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建立合作,每天起早貪黑,凌晨兩三點就起來去柿子地干活,研究種植技術。
種植成功后,郭佳明又當起了致富帶頭人,從翻地選種到蓋膜育苗,從澆水施肥到病蟲害防治,每一個環節,他入戶入大棚,手把手地給菜農教技術。在他的努力下,當地的堿地西紅柿從低產到高產,種植面積逐漸擴大。
如今,在大堡子村,有300余個大棚,近800名村民種植堿地西紅柿,2021年村民平均收入達3萬元。
在盤山縣太平街道孫家村,大學畢業后的張爽帶頭種水稻養河蟹,后又借助新媒體平臺,線上直播銷售河蟹、大米,做起了“農田主播”。
目前,“盤錦蟹田小爽”的線上農特產品每日接單量近100單,每年銷售河蟹5000余公斤。不直播時,張爽會來到田間地頭和村民聊聊稻田的長勢,看看河蟹個頭。在張爽的幫助下,村民們的大米、河蟹、堿地柿子不出村就能賣個好價錢。
近年來,盤錦市積極搭建“雙招雙引”載體平臺,清華大學研工部、化學系先后在盤錦市建立博士生暑期社會實踐基地和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
目前,全市累計建成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孵化器、企業技術研發平臺等創新創業載體260個,為盤錦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